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
2022-02-17 09:03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14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应急救援效能显著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新组建应急管理部,强化了应急工作的综合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力量资源的优化管理,增强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到“十三五”收官之年的2020年,全国各类事故、较大事故和重特大事故起数比2015年分别下降43.3%、36.1%和57.9%,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8.8%、37.3%和65.9%。“十三五”期间全国自然灾害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较“十二五”期间下降37.6%、70.8%和38.9%。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应急管理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了《“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聚焦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两大类突发事件,提出要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安全保障。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防范和应对处置灾害事故能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要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重点从七个方面发力: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统一权威高效的治理模式。包括健全领导指挥体制、完善监管监察体制、优化应急协同机制、压实应急管理责任等。

       二是夯实应急法治基础,培育良法善治的全新生态。包括推进完善法律法规架构、严格安全生产执法、推动依法行政决策、推进应急标准建设等。

       三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织密灾害事故的防控网络。包括注重风险源头预防管控、强化风险监测预警预报、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加强自然灾害综合治理等。

       四是加强应急力量建设,提高急难险重任务的处置能力。包括建强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提升行业救援力量专业水平、加快建设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引导社会救援力量有序发展等。

       五是强化灾害应对保障,凝聚同舟共济的保障合力。包括强化应急预案准备、应急物资准备、紧急运输准备、救助恢复准备等。

       六是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增进创新驱动的发展动能。包括破解重大瓶颈难题、构建人才聚集高地、壮大安全应急产业、强化信息支撑保障等。

       七是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包括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等。


中石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国外应急管理模式供参考学习: 

       应急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国家社会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政府或相关部门机构组织实施的一系列活动总称,主要包括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和善后恢复等环节。在现代化国家中,应急管理职能是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和政治职能、经济职能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职能。在工业化进程中,各国都非常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基本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应急管理体制。研究国外应急管理体制,可以为促进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发展完善提供参考借鉴。

美国:以州和地方政府为主以联邦政府为辅


 
 
       美国是应急管理体制建立较早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由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市、县、社区)三个层级组成。在联邦政府层面,应急管理工作主要由国土安全部负责。其下属的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是联邦层面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处理与重大灾害相关的防灾减灾救灾及民防工作,通过全过程应急管理,领导联邦政府各部门共同应对超出各州应对能力的重大自然灾害和火灾爆炸事件,实现保护各种设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标。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美国应急管理工作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州及地方政府有很大的自主权,一般灾害的应急指挥权也属于事发地政府。地方政府仅在其无法应对灾害时才向州或联邦政府提出援助请求。接到救援请求后,州或联邦政府会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调用相应资源予以增援。此外,美国各州及地方政府通过签订应急互助协议等方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区域协调互助机制,确保一个地区在应对灾害时可以获取更多的应急支援。通过突出属地管理,美国建立了以州和地方政府为骨干和主力,以联邦政府为辅助的应急管理体制。

       除了以属地管理为主外,美国应急管理体制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即分级响应和标准化运行。分级响应是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公众的关注程度,在同一级政府的应急响应中,根据不同的响应级别实时响应。标准化运行指的是在整个应急响应过程中,包括人员调度、物资调拨、信息共享、术语代码使用、文件记录和发布格式等,都要遵循标准化的运行程序。
 
日本:建立三级应急管理体制推行相互协作模式


 
 
       目前日本逐步建立了以首相为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负责整体协调和联络、通过中央防灾委员会等制定对策、突发事件牵头部门相对集中管理的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应急管理体制。

       在中央一级,由中央防灾委员会负责制定防灾基本计划和防灾业务计划。在地方一级,由于日本实行地方自治体制,地方根据国家防灾基本计划的要求,并结合本地区的特征,制定本地区的防灾减灾计划。

       当重大灾害发生时,首相首先征询中央防灾委员会意见,然后决定是否在内阁府成立紧急救灾对策总部进行统筹调度,并在灾区设立紧急救灾现场指挥部,以便就近指挥。内阁府作为应急管理中枢,承担汇总分析日常预防预警信息、制定防灾减灾政策以及中央防灾委员会日常工作的任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由各牵头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相对集中管理。
 
俄罗斯:建立四级垂直管理机构横向协调纵向贯通


 
 
       俄罗斯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为了灾害的预防和管理,在各级政府中建立专门服务机构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俄罗斯逐渐建立了以总统为核心,以联邦安全会议为决策中枢,以紧急情况部为综合协调机构,联邦安全局、国防部、外交部、情报局等权力执行部门协调配合的垂直型应急管理体制。

       联邦安全会议由总统直接领导,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整个国家机制的核心,下设12个常设的跨部门委员会,职能涵盖了从国家安全情报的收集与分析、突发事件预测、制定应急预案,到形成实际决策、协调行动、决策效果评估等应急管理的全部环节。

       紧急情况部是俄罗斯应对灾害事件的组织核心,主要负责自然灾害、技术性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和救援工作,在必要时可调用本地资源,并可通过总理办公室请求获得国防部或内务部的支持。

       在纵向组织体系上,俄罗斯在俄联邦、联邦主体(州、直辖市、共和国、边疆区等)、城市和基层村镇四级设置了垂直领导的应急管理机构。为强化应急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和统一性,紧急情况部在俄联邦和联邦主体之间设立了8个区域中心,每个区域中心的应急管理工作由紧急情况部的区域分部负责。联邦、区域、联邦主体和城市紧急情况机构下设指挥中心、救援队、信息中心、培训基地等管理和技术支撑机构,确保紧急情况部发挥中枢协调作用。

<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客服电话:
025-86223710
4008-282-283
微信二维码:
免费咨询热线
025-86223710
4008-282-283
zs@sinorock.net
南京市建邺区嘉陵江东街18号5栋15楼
产品中心
数字政府
智能工厂
智慧园区
金融科技
荣誉资质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软件企业认定证书
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
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
解决方案
企安达App
市北高新区
安全生产管理云平台
智慧校园安全管理云平台
权威认证
诚信经理人
诚信企业家
AAA级资信等级证明
资讯中心
公司动态
行业新闻
AAA级企业信用登记证书
AAA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AAA级质量/服务诚信单位等级证书
关于中石
公司简介
资质荣誉
企业文化
我们的服务
2023版权所有 江苏中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08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