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2020年工作,研究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动员全系统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奋力推进南京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八项工作取得突破
应急管理工作的地位明显提升
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基本形成
考核评价体系基本建立
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网格化模式趋于完善
法治建设步入轨道
应急处置机制基本构建
队伍正规化建设进步明显
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应急厅部署要求,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信息化应用为支撑、绩效考核为抓手,不断健全监管责任体系,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机制,全力推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扎实开展应急管理队伍正规化建设,坚持改革创新,在推动城市安全发展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目标任务:
今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保持下降,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安全生产指标水平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力争不发生较大以上和有影响事故,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01
严格隐患治理,防控重大安全风险
针对督导、专项巡查通报反馈问题隐患和省内外典型事故数据分析,举一反三,对照本地实际抓整改;
针对冠名新材料、中试小试、乡村旅游民宿等新业态新载体带来的新风险,积极应对抓防范;
重点推进燃气特别是瓶装气安全隐患问题解决。
02
完善责任制度,推动整治长效常治
着力推动部门监管责任具体化,细化各行业领域监管职责内容,建立不同行业领域交叉监管项目的推送流转机制;
推动激励惩戒制度化,常态化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履职纳入干部选拔考察范畴;
推动考核评估规范化,建立完善综合监管“四不两直”监督工作机制。
03
做实网格化机制,以“微治理”保“大平安”
进一步完善“应急格”,深化城市风险源普查辨识建档和常态化巡查工作,进一步厘清明确小型场所单位安全监管职责,推动小型场所(单位)通过“安全体检中心”开展“自我安评”;
拓展“安监格”,推动各行业部门运用“181”平台,监督企业落实主体责任20条及开展风险报告;
按照“六统一”,推进基层应急消防格一体化改革,筑牢城市安全保障线。
04
落地应用场景,加快智慧应急建设
积极落实市委一号文件要求,发布“金陵应急宝”客户端,实现应急管理需求与资源线上智能匹配,推动安责险风控;
推出安全生产“数字驾驶舱”,实现“三个责任”落实用数据说话;
搭建“城市安全运行智能化监测平台”,推动数据融合共享,分专题开发城市静态风险预警阈值模型和动态多变量预警联动模型,实现“一网统管、智能化联动处置”。
05
创新监管执法,强化安全法治保障
创新以安全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研究制订地方标准,实施分级分类精准执法;
上线“金陵安全联检系统”,市区两级全面推行全覆盖跨部门联合检查机制,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统筹发展和安全良性互动;
更好地强化高危重点行业领域执法。
06
丰富宣传载体,构建都市安全共同体
深化“百团进百万企业”宣讲活动,推动数十万小型场所(单位)通过“安检中心”手机端开展“自我安评”;
持续打造示范创建样板间,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各行业领域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加快推进鸡鸣寺地铁站布展,高质量建设全国首个城市安全文化主题车站,打造南京安全文化新地标,让“安全至上”成为社会共识。
07
强化协同响应,完善大应急治理体系
健全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建强应急力量体系,市区分别建设不少于5支和3支重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将10余万救援志愿者、快递小哥等社会力量统筹纳入应急救援体系,强化应急响应能力,提高城市安全韧性;
扎实做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