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文化,“春风化雨”话安全
每年三月中旬都是南京鸡鸣寺樱花盛开的日子,今年的阳春三月,鸡鸣寺地铁站又多了一组组别开生面的安全文化之花。
“鸡鸣寺·城市安全文化主题车站到了,请从列车前进方向左侧车门下车。此站可换乘4号线。安全发展,同心同行;美丽南京,共建共享。”3月18日乘地铁经过鸡鸣寺站的乘客发现,该站的语音播报有了新内容,语音播报开启声入人心的模式,打造南京城市安全文化的专属记忆。地铁站里的过道墙壁、橱窗、站内立柱、通道和车控室外等场所,也穿上了带有“城市安全”元素的新衣。救援人员、防疫人员等城市安全的IP形象,也分布在站内各处。
走进地铁站,一面写着“安全让宁更美好”的橙色主形象墙,映入眼帘,传递着全民参与、安全防护的精神内涵。主题车站共设有4个出入通道,结合生产安全、居家安全、出行安全、防灾减灾四个主题,设计了四个系列、形象生动的安全科普插画。在互动展区,地震逃生、多场景灭火逃生、交通安全、校园踩踏等体验式、沉浸式安全文化教育项目,让不少市民驻足参与。
“鸡鸣寺地铁站毗邻核心景区,人流量大、受众面广,我们依托独特的地理空间优势,建设‘城市安全文化主题车站’,就是要春风化雨,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把安全转化为全社会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使“安全优先”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偏好,安全理念牢固,安全氛围浓厚,安全行为自觉。”南京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赋能,“智慧之眼”筑安全
大街小巷里,南京的网格员们时刻在路上,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守护着城市的安全;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充满科技感的先进装备,时刻待命,构筑着安全的“铜墙铁壁”。在鸡鸣寺地铁站万余平米规模的展示空间中,除了“安全”新皮肤,还有各种仿真模型和科技装备。
在“科技”展区,形象地向过往行人展示着城市安全的“智慧大脑”。近年来,南京市依托“智慧南京”大数据中心,系统打造集风险感知、预警预测、应急调度于一体的“城市安全运行数字治理平台”,实现安全生产“三个责任”落实用数据证明,风险隐患预警用数据感知,监管执法重点用数据导航,应急救援决策用数据支持,一网统管综合处置。
高效管理,精准防控护安全
流动人口多、高层建筑密集、经济产业集聚等,让城市面临着各类安全风险叠加化的难题和挑战。如何坚持合理规划布局,在源头上消除城市安全隐患?如何坚持空间布局以安全为前提,消除管理盲区?在主题车站的宣传展板上,我们看到了答案。
以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供电、燃气、给水、排水等城市“生命线”的布局为例,南京明确了管线最小间距、管线避让原则、长输管道设计等具体要求,确保管线和管线不“打架”、布局合理,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同时,也有效确保了城市安全。
在应急管理方面,我市立足“全灾种、大应急”目标,建立了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基础,以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支撑,以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为补充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构建形成南京特色主城区“5分钟”消防救援圈。
用万余平方米的展示空间,规模化、全景式呈现南京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工作成果,深入宣传安全发展理念,提升公众安全意识,是南京市安委办、南京市应急管理局打造鸡鸣寺“城市安全文化主题站”的初衷。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工作开展以来,南京按照“1+3+1”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在城市风险全周期管理,全要素治理方面,高点高位统筹,系统谋篇布局,固底板补短板,整体全面发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城市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下一步,南京市还将持续深化创建工作,强化党委政府领导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完善社会协同、市民参与机制,严格隐患排查治理、创新网格化工作模式、突出科技信息化支撑,强化法治保障,以高水平安全助力南京高质量发展、市民高品质生活,在城市安全发展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